呷哺呷哺已成旧爱?| 五藏者来源:原创 说起火锅,与海底捞并称为“火锅双雄”的呷哺呷哺在业界中知名度极高,利用定位吸引用户,一步步走入人心。 平稳上升是成真?还是痴人说梦? 1999年呷哺呷哺第一家门店在北京诞生,之后凭借一人一锅的品牌特性风靡全球,在海底捞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时,它已经在股市中破浪前行了4年。 时间飞漱至2021年,呷哺呷哺餐厅关停229家门店,直到目前亏损近4亿。 这其中发生了什么? 1. 人员变动,股市动荡 在2021年4月,集团旗下品牌“湊湊” 的CEO张振纬离职, 一个月后公司强制辞退原行政总裁赵怡,由公司创始人贺光启接任 。 这一消息的发出在消费者心理上建立公司的不可靠感,总裁的强制离职加大消费者对公司的质疑与不安,将品牌负面印象与形象进行放大,降低品牌信誉度。 果不其然,当天公司股价大跌14.97%,2020年净利润只有0.2%,首次迎来轻微亏损,而这只是开始。 2. 新增店铺,降低优势 和海底捞一样,呷哺呷哺选择了同样的道路。 近几年疫情的波及让实体店的风险不断增加,但呷哺呷哺却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新增门店39家。 创始人贺光启的目标“开店门数超越肯德基”,加大品牌的认知度与影响力,引用肯德基的扩店原则在业界上有参考,也同样扩大品牌声势。 但这一方案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,呷哺呷哺利用“平价+一人一锅”的特性突出重围,却没有在选址上契合定位。 在店铺选址上偏向一线城市,多个店面的汇集会增加品牌自身的竞争力,还会提升原材料的运送成本,用户造到“稀释”和价格的提高减弱品牌定位,阻碍品牌特性的体现。 由此,呷哺呷哺最终关停229家门店,决策的失误与外部环境让品牌逐渐常态化,失去品牌调性。 3. 定位弱化,改变特性 曾经的呷哺呷哺作为平价火锅的典型代表,私域流量人群极高,价格便宜、味道独特、量大管饱是最具记忆点的标签。 但2020年呷哺呷哺开启了品牌升级计划,将原本的“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”快餐模式,改为“火锅+茶饮”组合的轻正餐,将门店升级为轻奢风迎合轻正餐定位。
相较于新品、装修等的改变,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,不仅如此,门店在安全质量上也失去保证频频出问题,2021年10月因14家问题门店上了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黑名单。 4.行业支线多,做强难 火锅通常与晚饭、夜宵相绑定,而夜晚的美食在近两年厮杀极为激烈,美食界出现更多元化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,创新与网红产品的推出,让品牌优势逐渐下滑。 据统计,2020年火锅市场前三总和市场额为7.3%,呷哺呷哺虽然位居第二,但也只占额1.2%。 几年的亏损让呷哺呷哺逐渐清醒,提出向二三线城市下沉,并把华东、华南作为重点地区进行扩张,回归人均60元以下的亲民路线。 用50元能买的衣服,就算你再升级,我永远记得我在这里买的衣服便宜且好穿,怎会再用更高的价格去买袜子? 是人心容易的人心难,且看呷哺呷哺下一步如何“出脚”?
文章分类:
资讯
|